胆小的我每天都关机睡觉,手机辐射真的致癌吗?
导读
众所周知,手机是有一定辐射的。多年来,许多人一直活在这种“手机致癌”担忧下。比如小编我,从使用第一部键盘机开始,就养成了每天睡前必关机的习惯。
早期流行一种测辐射图片:里面有个小人,辐射越大小人跑得越快。胆小的我看见小人跑的那么快,感觉手机里面似乎藏了一个黑洞,有巨大的能量,再也不敢开机睡觉。
暴露年龄的动图
我不知道这种习惯让我错失了多少次男神的电话,但我知道,它让我错失了很多次回家的票。每次回家都需要找很多人帮忙加速抢票,而抢票捡漏时机一般是早上,结果票抢到了,人还没醒来开机,订单已错过支付时间。
手机的辐射是否致癌?
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院下属机构国家毒物管理局(NTP)近日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关于手机电磁辐射(RFR)的动物研究数据,发现手机辐射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。
这项研究最早于1999年由FDA提出来。当时相关的人类流行病学数据有限,动物研究至关重要。在之后的20年,发表了大量关于RFR和癌症风险的研究,但结果互相矛盾,所以一直没有一致的定论。
研究人员以 3000 只大鼠或小鼠为实验对象,完成了两组研究。
老鼠那么可爱,怎么可以抓鼠鼠
第一个研究中,一部分老鼠在胚胎期就开始接受辐射,直到出生后21天的哺乳期,再继续暴露于辐射28天。暴露组分别暴露于3种比吸收率的(3W / kg、 6W / kg、9W / kg)900MHz的GSM或CDMA调制(主要信号模式)的手机RFR,另设4组虚拟照射组(空白对照组)。
第二个研究中,老鼠也是自胚胎时开始接受照射,但是哺乳期后照射时间长达2年,3组实验组的比吸收率分别为1.5W / kg、 3W / kg、6W / kg。每日照射时长均大于9小时。
根据这两项研究的初步数据,高RFR暴露似乎影响雄性大鼠而不影响雌性大鼠或小鼠。暴露于GSM或CDMA调制的手机RFR与雄性大鼠心脏中恶性神经鞘瘤的发病率增加有关。
研究人员还在暴露于6W / kg的所有雄性大鼠中及1.5W / kg的CDMA雌性大鼠中观察到恶性神经胶质瘤,所有GSM的雄性大鼠中观察到垂体腺瘤(远端部分),暴露于1.5W / kg、3W / kg的GSM雄性大鼠和1.5W / kg的CDMA雌性大鼠观察到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,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。
NTP 2016年5月公布了一项关于啮齿动物暴露于高频辐射能量的研究结果,发现 48 30882 48 14942 0 0 4682 0 0:00:06 0:00:03 0:00:03 4682露组恶性神经胶质瘤和心脏神经鞘瘤增加。刚公布的成果与此前公布的结果有一致性,但仍处于草案状态,还需进行完整的外部专家评审进一步确定。
研究提示暴露于手机RFR似乎会增加一些癌症风险,但是,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。我们不要忘了,这个研究中的最低剂量也高于手机的最高辐射量,老鼠接触的辐射量则远高出手机对人体的日常辐射量。
手机辐射量到底是多少呢?
2011 年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宣布手机为“可能的致癌物”,手机辐射的问题引起世人关注。
根据我国现行的《电磁辐射防护规定》(GB8702-88),对公众照射限值的规定为30MHz~30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,相应的比吸收率则为0.4W/ m2~2W/m2。上限为2W/m2,但手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只有1/8的时间在发射。
手机为什么会有辐射呢?这是因为手机的语音信息会先转化成数字信息,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。此外,当手机距离基站越远,收到的基站信号越弱,手机就需要发射更强的电磁波与基站保持连通,手机的辐射就越大。
手机辐射是一种非电离辐射,辐射频率低于红外线、紫外线、可见光。
现在随着手机普及,基站越建越密,单基站的辐射功率在变小,辐射功率密度呈现下降趋势。由于新技术的应用,手机的功率也在减小,手机和基站对人体潜在的威胁程度不是增加了,而是降低了。
图片来源:国家核安全局
话题扯远了,总之就是研究发现大剂量的手机辐射跟一些癌症有相关性。但是日常生活的辐射远低于研究剂量,现阶段还没有明确数据表明手机辐射致癌,且就现状来看其致癌的可能性很小。
如果您胆小如我,可以选择关机(其实我关机睡觉主要是怕被吵醒,睡不饱比辐射还恐怖),如果您不胆小,请放心的用吧~
参考文献:
[1]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. NTP technical report 595.
[2]《电磁辐射防护规定》GB8702-88.
[3] 国家核安全局: 基站辐射那点事.
推荐阅读